“過去要墊付資金,現在每天都有醫保資金入賬,醫保基金即時結算真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‘及時雨’!”近日,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姚登攀向記者介紹,安徽省醫保基金即時結算改革試點成效令他感慨頗深。
姚登攀說的醫保部門與定點醫療機構的即時結算,是安徽省醫保局今年的重要改革成果。據省醫保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,2025年以來,安徽省全面深化醫保領域改革,自1月1日起,全省17個統籌區在全國率先實現醫保部門與定點醫療機構即時結算,至今年8月,全省現已開通即時結算醫院824家,結算128.16萬人次,撥付醫保基金35.81億元。
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作為首批試點單位,已實現患者出院結算后,醫保資金次日即部分到賬,在保障患者就醫體驗的同時,也為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。
姚登攀介紹,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是一所老牌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,患者多來自省內。他算了一筆賬,“以前傳統的撥付模式下,醫保基金撥款需要1個月至3個月,也就意味著醫院每月需墊付約5000萬元醫保資金、日均墊付約160萬元。如今,每天能收到的醫保基金達到實際發生金額的60%,資金周轉效率大幅提升,增強了醫院面對突發情況時的抗風險能力。”他強調,穩定的現金流可以為醫院提供緩沖,也使得醫院運行狀況更為健康。
面對醫保基金即時結算這一顛覆性改革,也有不少醫療機構曾擔憂系統切換復雜、影響患者就醫等。對此,姚登攀坦言:“從政策宣貫到系統改造,都是醫保端進行信息系統和業務流程改造,不涉及醫院HIS系統,也不需要醫院財務部門逐筆對賬,沒有增加我們的工作負擔,實現‘醫院零改造、患者零感知’的無縫銜接,真正做到了改革不擾民、服務不斷檔。”
快速回籠的醫保基金也給醫院壯了“膽氣”,使醫院能夠將更多資源投入到設備更新、人才培育和服務提升等關鍵領域。“以往,醫院想要采購設備或扶持重點學科,總是需要等‘資金結余’。”姚登攀介紹,如今,墊付資金壓力大為緩解,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得以啟動三大重點工程:一是淘汰落后設備,提升診療水平;二是設立專項基金,支持醫生的科研項目和學術活動,加大對科研創新和新技術應用的培育;三是利用好資金“杠桿”作用,謀劃各項服務升級,提高醫療服務質量。姚登攀說:“未來醫院將繼續在各級醫保局的指導下,深化‘即時結算’模式的應用,探索更多創新管理舉措,為患者提供更優質、高效的醫療服務,為衛生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。”
